的四卫勇士、旗军。
天顺元年(1457)二月,英宗复辟,诛杀御马监太监郝义,原因是郝义曾经策划调动四卫勇士擒杀支持英宗夺位的司礼监太监曹吉祥。而天顺五年(1461),当曹吉祥及其养子昭武伯曹钦在北京发动兵变时,平定兵变、击杀二曹的主要力量,却还是四卫勇士和旗军。
到了正德九年(1514),武宗于京军十二团营中选拔精锐,编为前、后二营,与勇士营、四卫营同操练于西官厅,为「选锋」。由此可见,这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的部队。
对于御马监所统领的这支禁兵在整个京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廷和外廷都看得非常清楚。内廷方面,弘治、正德间的御马监太监宁瑾曾宣称:「腾骧等四卫勇士旗军,乃祖宗设立禁兵,以备宿卫扈从,名为养马,实为防女干御侮也。」
而正德时兵部尚书许进也认为:「勇士名虽养马,实为禁兵,防女干御侮,关系重大。」
统领禁兵,使得御马监在内廷诸衙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宦官参与军政事务的基础,也使御马监本身逐渐具备多种军事职能,并被视为内廷中的武职衙门。
既然已经被视为武职衙门,自然也有它专门负责的任务,这些任务归纳一下,大概有五个:
一是扈从出征并掌兵符火牌。
既然统领禁兵,御马监宦官自然有扈从出征的职责。自永乐始,明朝曾亲自领军出征的皇帝有四位,即成祖、宣宗、英宗、武宗。
成祖五次征讨蒙古,御马监少监海寿至少两次随征,御马监太监刘永诚则三次随征。宣宗征讨汉王高煦,御马监太监刘顺扈从,并受命与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领兵二万为前锋。
英宗抵御瓦刺,有御马监少监跛儿干从征。而武宗北巡宣大、南下淮扬,均由御马监太监张宗随行,提督军务。
至于御马监掌兵符火牌,可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成祖逝于榆木川时,御马监少监海寿与内阁杨荣驰告皇太子(仁宗)等事看出端倪。一年后仁宗去世,又是海寿「驰讣」在南京的皇太子(宣宗)。正德时,武宗每次调兵,均由御马监内使持符而行。
二是提督京营及坐营、监枪。
永乐时立京军三大营,其中,五军营有提督内臣一员,三千营有提督内臣二员,神机营则不但有提督内臣二员,其下属五军,每军均设坐营内臣一员、监枪内臣一员。
彼时京军三大营中,常设提督内臣五员、坐营内臣六员、监枪内臣二十员,共三十一员,均为地位较高的太监、少监或监丞。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王彦、王安、张泰、赵俊等。张泰、赵俊所在衙门不明,王彦、王安则为御马监宦官。
景泰三年十二月始立团营,由兵部尚书于谦、武清侯石亨及太监刘永诚、曹吉祥节制。曹吉祥当时是内官监太监,内官监列衔在御马监之前,而曹吉祥排名却在御马监太监刘永诚之后,这既因为刘永诚成名已久、资历更深,也是因为御马监在营务中的地位特殊。
天顺八年四月重立团营,由会昌侯孙继宗和太监刘永诚「总管提督」。这是御马监太监单独与勋臣提督京营的开始。此后,汪直、傅恭、李良、苗逵、古大用、张忠等人均以御马监太监提督或监督京营。虽然在这期间,御用监张永等也曾提督京营,但提督京营及坐营、监枪一般由御马监内臣充任已成惯例。
御马监在京营地位下降还得看高务实改革京营军制之后。高务实前后两次改革京营,结果是京营野战主力变成了禁卫军,而禁卫军由武将充当统帅(司令等职),由文官充当监军(即「宣政」等职,算是个阉割版的政委)。
结果这么一来,武将、文官的地位各有提高,只有宦官受伤的世界
达成了。不过高务实也没把路走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