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幸南京(十三)“郊游”之前(3 / 4)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865 字 4个月前

可他当皇帝还没满一年就突然没了,于是这事儿也就没办成。

朱瞻基接着当了皇帝,立马就把他爹的还都南京计划给扔一边儿了,就只让弟弟郑王朱瞻埈替自己,去南京祭拜孝陵。

这样一来,从仁宗、宣宗起,接着是英宗朱祁镇、景皇帝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这连着几代大明天子都没再去过南京,所谓拜谒孝陵自然就更别提了。不过,等到武宗朱厚照当了皇帝,情况就不一样了!

武宗这个人,后世有两种评价,都比较极端。一种说他天纵奇才,一种说他昏庸无道。

前者称赞他天资聪颖、刚毅果断、英勇睿智,记录了他曾经亲自带兵巡视长城一线边防,并在应州与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大战一场,并最终取得胜利。这部分观点认为他是一个能容忍大臣、不罪劝谏之臣、保持了君臣关系和谐的皇帝,甚至有好行小惠、遇事实能决断的一面。

后者则批评他荒Yin暴虐,是一个无道昏君,指出他兴建豹房、信任宦官、整日荒Yin,甚至在乾清宫失火时还嬉笑着说「真好大一棚烟火」,展现了其荒诞怪癖的性格。

高务实觉得,对武宗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明朝文官集团的强大影响力。

在明朝中晚期,文官集团的权势日益强大,完全凌驾于武将之上,甚至严重侵蚀了皇权,而武宗试图重掌朝政、重用武将,这毫无疑问触犯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因此,甚至有人认为武宗的死就是遭受暗算,才会突然驾崩。无论真相是意外还是遇害,总之武宗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这总不会错的。

武宗借着打压刘六、刘七起义的事儿,把调动边军从个特殊情况变成了平常事,打那以后,他把边军的控制权稳稳当当地攥在自己手里。

从正德十二年开始,武宗就在山西的那些个边关要塞到处转悠,就是不肯回京城。到了正德十四年三月,武宗还给内阁首辅杨廷和递了个帖子,让他赶紧把皇帝去凤阳祖陵、皇陵,还有南京孝陵拜谒时的行礼祝文仪注给写出来——这显然表明他想南巡了。

文官们死命抵制,但武宗可不搭理,在午门把包括郎中孙凤在内的一百零七人给廷杖了。那文官们为啥这么死硬反对呢?嘴里说的那些大道理是一方面,不过更多的恐怕是担心皇帝知道某些文官大地主集团在江南是如何疯狂捞钱的。

结果好巧不巧,当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叛乱的事儿一闹,文官们的心血都白费了!到了八月二十二,武宗亲自带着大军亲自出征。其实吧,在大军出发那会子,宁王之乱就已经被王守仁搞定了。问题是,武宗哪能放过这南巡的好机会呀,照样执意带着军队往南边去。

这其实也好理解,宁王叛乱刚开始的时候那动静可老大了,他在江南的那些同伙还有多少没揪出来呢?皇帝怎么能不查一下呢?于是十二月二十五,武宗到了南京,这可是近百年以来头一个又到南京来的大明皇帝。

庚寅这天是初一,武宗在南京,去了孝陵拜谒。这一天,文武大臣在奉天门举行遥贺的礼仪,皇太后、皇后在宫中接受命妇们的朝贺。

正德十五年正月初一,官员们都放假在家过元旦呢注:这时叫元旦,没成想武宗居然自己跑到钟山去拜谒孝陵,他成了大明第二位轻车简从到太祖陵寝去的皇帝——第一位刚才说过,那是朱棣。

总之,武宗是认认真真以后代子孙的样子拜谒过开国老祖宗的。他在南京待了足足八个月,一直到这年闰八月,才打算回北京。

回京之前的闰八月初七,武宗又去了孝陵,算是跟太祖皇帝告别。而且第二天,他还搞了正式的受俘仪式,接着就带上宁王那些人,顺着大运河往北走。当

年九月过重阳节的时候,武宗到了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