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九章 任重道远(1 / 2)

江山争雄 江左辰 2100 字 2020-07-08

朝堂之上,已陷入了僵局,官员们在相互激烈辩论着,牵扯到了两大利益集团,未来的地位,还有子孙的前途、家族的兴衰,不可谓不敏感。

罗昭云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他就是要达到这种目的,挑起因军功权势而存在百年的门阀勋贵大臣阶层,与饱读儒学、史书的士大夫阶层,相互之争。暂时寒门士子很少,没有话语权,所以罗昭云有意把寒门读书人,也划入士大夫阶层,让他们争辩,最后不得不相互退让、妥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勋贵大族已经掌控社会的上等阶层百年,不宜妄动。”

“不错,一动不如一静,治国当如烹小鲜,当缓缓图之,大刀阔斧易伤根基,非社稷之福啊!”

勋贵一族也有几十人先后站出来表态,事关他们的利益集团,子嗣前途,不可能会置之不理。

好在罗昭云早就对门阀有忌惮,身边任用的大臣,已经是没落贵族的子弟,甚至多是没有门阀背景的才学之士,身居要职,这样可以钳制住贵族的喉舌,哪怕他们在反对,但是没有一品、正二品官员的做助力,就显得有点位卑言轻了。

同时,士大夫阶层也在反驳“科举之事,关乎社稷,天下读书士子皆为圣人子弟,岂能不教而诛,任其埋没于乡野?而且贵族子弟,并非人人有才德,不少纨绔,难堪大用,需要天下英才为朝廷效力。”

“正所谓所琢非玉,难成大器,江山社稷不能光靠贵族子弟来支撑,当尽取人杰,为朝所用”

就在他们僵持不下的时候,都把目光和外援寻找到陛下身上,希望他站到自己一方,给予帮助和定论。

其实罗昭云早就有所准备,洞若观火,提前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场面发生,毕竟他的灵魂来自后世,整个历史发展方向,他看得很明白,所以,利弊问题的思考,视野的开阔,非这个时代人可比,也明白平衡之道,借力打力之法。

“温尚书,关于选官方面,除科举制外,还有哪些,可有拟定决议?”罗昭云询问礼部尚书。

温彦博拱手回道“启禀陛下,一旦科举新制半步之后,在科举方面,尽量会做到公平、公开,一视同仁。但任官方面,除新科进士之外,还有庇荫选官、特推选官两种。所谓庇荫选官,一旦官宦子弟无科举高中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父辈的功勋、官职等,分配庇荫的名额,虽并非所有子嗣都有机会,但至少可以保证一个名额,通过庇荫途径,推荐贵族子弟,也能够进入择官范围,但庇荫选官的级别,会根据父辈的官级与爵位,降阶使用。”

满朝的文物官员,听到这句话,倒是沉默下来,庇荫的方式,就如同接班一样,可以选取一个子嗣,庇荫方式获得入职场的机会,不必科举,也能够做官,确保家族不过快衰败。但不过每一家都有好几个子嗣,这样选择哪个,需要他们做父亲的,自己选择了。

这样一来,哪怕勋贵大臣们,脸色也都稍好看一些,庇荫名额虽少,但至少没有一棍子打死,还是有机会的。只要推出一个子嗣来做官,其余子嗣送入学院读书,能考中的就自己靠,考不中又没机会庇荫入仕的,只能怪他自己没有能力和运气了。

朝廷上的敌对气氛,顿时不那么浓烈了,因为都很清楚,要完地阻击对方,彻底打开豁口,是难以办到的,也不现实,只能各自退让一些,先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才行。

勋贵有了庇荫子弟的途径,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嗣,入朝为官,于是也就勉强同意了新的科举制度。而翰林院士大夫们,保住了这乡试、会试、殿试的选拔进士,扩招一百名额,那寒门士子的机会就增加很多,也就同意了保留庇荫的途径。

毕竟核心利益保住了,妥协让出的部分,勋贵门阀也可以让子嗣去读太学,然后科举,有机会中进士,而士大夫做官了,也有机会庇荫一下自己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