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昭云见到几位心腹大臣都统一了思想,调动了积极性,感到欣慰,这些人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协调者,把他们的思维认识给统一了方向,能够戮力同心,那么国家大事也就容易办了。
“诸位卿家,目前的朝廷赋税制度,都是效仿前朝,推行租庸调制,按人头收税,门阀豪族,乡绅大户,往往自持身份,依照九品中正制的思维,少缴税,甚至不肯交税,把赋税压力都安置到贫民身上,导致贫富不均,越来越大。”
“尤其是按人丁收税,百姓田地少,一家几口人,按人头收税,苦不堪言,这些问题,诸位也都认真考虑一下,如何能够扭转这种局面,给百姓更多的优惠待遇,从拥有土地较多的贵族豪强身上,把赋税收上来,这样才能合理。”
“否则,朝廷稳定之后,随着功臣封地,豪族买的,使得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去了田地,再按照人丁不断交税,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一旦到了灾年,很容易官逼民反,出现大乱之世。”
罗昭云这一番话,语重心长,直接触及到了赋税的根本所在,耕地面积存在,虽然荒芜,但是,只要流民返乡之后,开始耕种,还是能够恢复生产的。
但是赋税的方式,罗昭云却觉得,以往的税收模式不合理,地方官府,巧立各种项目,征收人头税,被官吏贪墨,导致百姓的负担过重了。
“陛下,目前我们推行的税法,是从秦汉时期就流传下来,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修订,北周的过度,前朝大隋的推广,基本定型,不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能够接受,不知陛下,还有哪方面建议?”高士廉询问,他作为户部尚书,兼左仆射、同平章事,管理的事情比较多,国家财政方面,他觉得已经尽心竭力,奈何管财的能力有限,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让他再想出更先进、完善的税法,他并不擅长。
毕竟高士廉是研究儒家经学出身,对财政、商业、农耕等方面并不精通,只不过这个尚书职务,太过重要,在立国之初,必须要有资历和威望,信得过的人担任。
罗昭云派高士廉兼职户部尚书,其实大部分差遣,都是由户部侍郎长孙无忌来执行,过几年,会把长孙无忌扶正,成为真正的户部尚书,让高士廉在朝廷初立时期过度一下。
“魏征,你又什么想法?”
魏征沉思一下,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拱手答道“按照前朝的惯例,丁银与里甲、均徭等分开,皆由地方官员征用,留为地方财政,并不上缴明朝廷国库,实际上这项收入多半落入官吏的私囊。隋朝廷的户部,应该也没有国丁银的统计数字,只有户丁的总数,臣带人查了前朝在行政及政策公布方面的檄文谕令,朝廷未涉及丁银的处理以及如何支配的问题,只是收了田租,丁银被地方剥削了。”
“由于地方官吏不敢开罪豪门乡绅,往往只给普通百姓收人头税,那些乡绅豪族都免去了,这使得不少百姓依附豪强,成为部曲和佃农,免去人丁税,甚至逃避了赋税和徭役,的确大为不妥!而且,有些官吏贪心不足,不断加税,添丁税,弱冠税,娶妻税,嫁女税,过桥税等等,的确给地方百姓造成很大负担,朝廷若能够规定,对人头税进行约束,或许能减少百姓无故被剥削的机率。”
杜如晦、房玄龄、褚遂良等人,都点着头,觉得魏征的言论,十分有道理。
温博彦也是大儒,曾经在幽州之地,做过罗昭云的读书先生,现在算是帝师了,身份尊贵,他心中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念着百姓之利,此时沉思说道“照如此分析,是该寻求新的税法,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让乡绅豪族分担更多的税收,减少贫富的差距,可缓解贵族与寒门矛盾。”
罗昭云环顾这十余人,见他们都顺着自己的思路在思考问题,心中有数了,一点点引导,达成思想共识,然后提出自己的新税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