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昭云东巡洛阳,随行的文武官员接近百人,一部分是近臣,一部分是不放心的豪门贵族,带到东都一段时间。
杜如晦、褚遂良、萧瑀、屈突通等跟随在旁,帮着陛下处理一些政务要事。
镇守洛阳的来护儿,带着一些洛阳的官员,城内的大商贾、儒家名士,一起恭迎陛下。
罗昭云赞许一番来护儿在洛阳城维护的稳定局面,对着洛阳各界人士,也都表示了朝廷求贤如渴,将会大力推广科举,鼓励经商的一些新政策,得到了现场官员、豪绅、名士、百姓的一批称赞。
洛阳城属于中原腹地,中原文化比较深广,以此为核心,向河北、河南、山东一带辐射,代表着古代正统的华夏文明。尽管从秦汉到隋唐,以长安为核心的关陇文化占据了上风,但是东方中原文明也一直在齐头发展。
到了唐宋明时期,关拢集团的逐步瓦解,京城的东移,使得中原的文化一下子成为最主流的部分。
罗昭云很清楚这个历史文化脉络的发展,要快速摆脱关拢勋贵集团的肘制,需要扶持洛阳、山东等地的文化大族,多元地带文化共同融合,人才齐用,才能平衡朝廷格局,稳定前行。
任何一个集团势力过大,权倾朝野,都会对皇权造成威胁,影响朝政,最后为所欲为,废立皇室。
尤其是唐末群藩割据,五代十国的混战,给华夏造成很大创伤,如何规避武将集团拥兵自重也是一个问题。
但随着边缘的游牧民族崛起,如何驯化这些番邦,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否则很容易后世子孙像两宋那样,一直被崛起的女真、契丹、西夏、蒙古滋扰、欺压。
需要介于唐与宋的制度之间,找到最适合当下的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兵戈不废,武将听命,文人的地位不能低,也不能太高,各阶层相互融合和认识到对方存在价值,社会才能有良性的循环。
进入洛阳城后,罗昭云与文武官员,分别住下各自院邸和驿馆。
当晚,罗昭云召集一些亲信大臣,如屈突通、来护儿、杜如晦等人,聚在一起,商议接下来南征事宜。
来护儿抱拳道“臣接到陛下密信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招募新兵,调动粮草,搬运兵甲,临时组成了了五万新兵,装备齐,粮草充足,可随军南下。”
“五万新兵!”罗昭云微微点头,这个数目,在段时间内凑齐,也是不容易的。
不过五万兵马,都是新军,战斗力有限,需要在途中简单训练,到了战场上,用得好,才能激发战力。
加上从关内带来的六万人马,两万大内禁军,加在一起,十三万兵马,也算够用。
罗昭云沉思后,开口道“对了,黄河灾害不断,沿河流域肯定不少村庄受灾,立刻拟旨,令受灾城县的县令,召集乡勇,年轻力壮的,招募为兵,送往洛阳集合。这些灾民在地方,会消耗不少粮食,空有体力用不上,正好拉过来参军,建功立业,也能减少地方灾民聚众闹事的几率。”
杜如晦笑着赞道“陛下这个办法好,可以一举两得,既能缓解地方救灾的压力,也能解决当下征兵的燃眉之急。”
“前线岌岌可危,我们在洛阳不能多逗留了,三日后,大军南下,不在名单之内的大臣,部留在洛阳,等待朕凯旋归来,不得擅自离开洛阳,来将军,你在洛阳监督,继续兼管洛阳军政,屈尚书,你负责这次前线粮草和兵源的调拨,,凡是以南征为第一要务,其他事,一律让行。”罗昭云御驾亲征了,事情变得更加关键,因为一旦他在前线失败,就会影响朝廷威望和自身安危,与其它将军失败的意义还不相同。
“臣明白!”屈突通拱手,明白这个深意,因此留在洛阳,他的任务就是满足前线陛下的一切旨意和需求。
罗昭云让众人退下后,自己在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