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入主兖州(1 / 3)

几日之后,不知众人是否都已经淡忘了这件事,不管别人,卫异在蔡琰的开导下也渐渐走了出来迷茫。

就在这时,朝廷突然下了诏书,内容是兖州再次爆发黄巾,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言,亲自出战黄巾,结果被黄巾杀地大败,自己的性命也丢了,如今诏书命令曹操去兖州平乱。

“主公,如今兖州群龙无首,此正是我们的好机会。”戏志才劝说道。

曹操自然也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如今袁绍已经入主冀州,袁术也已经到了淮南,二袁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自己若是再没有地盘地话谈什么匡扶汉室。

于是曹操立刻下令,命夏侯惇夏侯渊为先锋,起兵五万开赴兖州。

兖州(古作“沇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东西部与山东河北交界处,在古黄河与古济水之间。

兖州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禹贡》就是各州向朝廷贡赋的标准。其中最普遍为人们接受的还是大禹定九州。

兖州的这个“兖”字,来源于兖水。兖水又称济水,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的王屋山中。济水分黄河南和黄河北两部分,后来由于水系变化,黄河以南如今已经没有济水了。兖水的兖字古代写作“沇”。在小篆里,“三点水”有时候可以写成“横水”而放在“允”字的上边,后来由篆书向隶书演化时,“横水”就变成了“六”,于是成为今天的“兖”字。

兖州的“兖”字,还被后人赋予了地名之外的新含义,那就是端信。此说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的纬书《春秋元命苞》:“兖,端也,信也。”初唐编《晋书》、《隋书》等国家正史,都曾对此转述引申,例如《隋书·地理志》就说:“兖之为言,端也。”

夏、商、周三代均有关于九州或十二州的记载,虽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兖州”,作为地理概念用语。其地约在今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春秋以后,诸侯国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由于地理概念的代名词不太适应作为行政区划的用语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废除州名,全国实行郡县制。

汉代由于“开地斥境”,扩大了疆域规模。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全国重新划分为十四州,设十四州刺史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设在濮阳,辖山阳、东郡、陈留、济阴、泰山、东平六郡国。

王莽时期认为汉代的“州名及界,多不应经”,把州名作了改动或合并,兖州未变。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将西汉时期的朔方并入并州,改全国为十三州。兖州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下辖陈留、东郡、任城、泰山、济北、山阳(今兖州属山阳郡)、济阴、东平八个郡国,大体范围在今山东西部及河南东部。

曹操入主了兖州,可谓十分顺利,可这一举动也直接触动了身在淮南的袁术,袁术知道董卓对他是厌恶万分,于是逃到了淮南发展。面对突然崛起的曹操,袁术自然要采取一些措施。

袁术手下的谋士阎象建议,如今的曹操刚刚入主兖州,局势不稳,况且如今青州黄巾日渐更盛,曹操想要平定兖州也是需要时日的,我们可以派一支军队去骚扰曹操,必然让曹操损失惨重,收尾不能相应。

袁术此时心中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孙坚,只是他已经被自己派到江东去讨伐荆州刘表了。

袁术的官职是扬州牧,而孙坚是长沙太守,孙坚的军队自然也在他的控制之下,况且孙坚在回到江东的时候遭到了刘表的截杀,二人自然也留下了恩怨,面对袁术的命令,孙坚自然欣然答应。

就在这时阎象看到袁术拿不定主意于是开口道:“主公不是刚刚收降了一支南匈奴的军队吗?主公既然不信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