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那段时期的大燕和蛮族大抵上还能处个“和平”的时期。
这里的和平,只是处在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线里,蛮族各个部落达成短暂的联盟,一起进入大晋“打草谷”,而大燕这边呢,一方面是派出骑兵进攻,收拢村民,另一方面就是关闭城门。
如此一来,蛮族这边实力不行,亦或者运气不好的部落就会撞上大燕的骑兵,虽然说得益于文明的差异,蛮族的个人武力值不弱。
但在战争中,这种个人武力又被无限制缩小,但却又被放大,应该这么来说实力越强者,在一场战争中能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
特别是在小规模的战争中,武者的作用性则会被无限的放大。
从另外一点上来看,虽然边疆之地大燕的骑兵确实有点比不过蛮族的骑兵部队,但这个对比是有对象的。
肯定是那些真正草原上顶级的部落,他们的骑兵比不过,但是要是中鞥级别的部落,遇到大燕的骑兵军队同样也是一个字,死!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强是强,但并非强到无法对付。
要不然蛮族也不会到了大燕时代的末年才彻底将铁蹄践踏到了神州的土地上,因为蛮族也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打倒大燕。
所谓的打草谷也好,打秋风也罢,说白了就是利用机动性在大燕没反应过来之前,在还没有派出自己的骑兵部队前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劫掠。
女人、孩子、匠人、牛羊、粮食。
为什么蛮族之间要组成一个联盟?
难道真以为各个部落之间真能真诚合作?
先前的时候就说过,在大燕时期的蛮族,可谓是真的将蛮这个字发挥到了极致(虽然他们自己并不会称呼自己为蛮,而是以圣字来称呼)。
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赤裸裸地彰显在世人之间。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才是草原上亘古不变的真理,所谓的联盟也只是个借口罢了,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大燕没那么弱,没那么弱到可以任由蛮族肆意地犯边劫掠,两者之间的差距只是在真正大部落面前而已。
那么这个联盟是做什么的呢?
某种程度上的弱肉强食,说白了这个世界的草原确实广袤无垠,但它同样孕育了许多部落,这就意味着资源是有限的,并非是无限的。
说白了就是淘汰掉那些实力不足的小部落,同时吸纳掉这些部落里的女人和小孩。
很血淋淋的事实。
可事实上这一点,几乎草原上所有的大小部落都清楚,特别是那些实力不足的部落来说,他们的心里更清楚,可是却没有丝毫的办法,且必须要去!
因为不去,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在即将要来的冬天里活下去;没有足够的物资和牛羊就没办法在开春的时候有大量的收获。
说白了就是很简单的道理,不去就一定死,因为草原上的冬天可不会那么温情满满,只会更加的残酷,但若是去了就是有机会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这些呢,是草原上小部落的无奈,对于大部落的那些真正高层来来说,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很简单,优胜劣汰。
吸纳掉一些小部落的精英,增加自身的实力,同时让草原上紧凑的资源得到缓解。
不得不说,虽然大燕乃至于现在的大晋都习惯称呼为蛮人,但这个种族能够一直屹立不倒,绝对不是单单凭借着勇武,脑子这个东西是肯定有的。
至少能联合起草原上大大小小无数个部落,组成一个松散的联盟,有意识地进攻大燕来缓解内部压力,能想出这一点的必定是个枭雄。
这些呢,基本上就是当时的大燕与蛮族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除了身处在边疆之地的百姓们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