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军阵列的中后方,不会越雷池一步,更不会去乘坐在辎重车之中。 开玩笑,真当曹笙是傻子啊 那么,真要是出现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所产生的风险,究竟是谁来实验,谁来承担呢 嘿嘿,你猜 曹笙闭口不谈。 自愿么,都是自愿。 只要给些甜头,有的是自愿者! 曹军提高了悬赏,又将原本欠发的兵饷,改了一个名头,发了下来。 类似于『辎重车补贴』的名头。 于是一些曹军兵卒就以为在这补贴之外,后头还有兵饷,却没想着这一趟走下来,曹军又会节省了多少兵饷 看看那被火炮所犁出来的血路,就知道有些曹军兵卒永远失踪了。 能省一点就是一点,毕竟地主家也是没有余粮的。 用车阵战术去打骠骑右翼,能打得下来么 呵呵。 真要是能打下来,还能轮的到曹笙 曹洪清楚这一点。 曹笙也明白这一点。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 曹笙得到了机会,而普通曹军兵卒同样也得到了『自愿』的机会。 而且这些曹军兵卒还得到了『实惠』,有了甜头! 骠骑军的火炮,在对付大型目标,如同营寨,城墙,城门等较为宽大,固定的物体,确实是威力十足,犀利无比,可是在潼关之战当中,也暴露出即便是身处于炮弹横飞的路线上,也有曹军兵卒可以不死不伤的情况。 或许是炮弹的一个弹跳,掠过了;也或许是那个幸运的兵卒身形瘦弱,炮弹没看上。 这种研究,一开始确实是好事。 比如安邑大营内的这些土塬,就是最初研究出来的成果。 很明显,骠骑的炮弹就算是再强,对于这些土塬依旧是毫无办法。而曹军只需要往土塬土墙土沟后面一躲,就可以豁免大部分的火炮炮弹的伤害。 这种研究,起初是有效的,是正确的…… 可是很快的,研究就开始走样和变形了。 郭嘉死了。 董昭离开了。 曹操留了个壳子在高台上。 剩下的这些人能研究出一个锤子 懂行的走了,剩下的就是怀着各种目的的门外汉。 就像是曹笙,也已经很久没坐过辎重车了,他甚至不知道辎重车多大,多重,只是有个印象,在纸面上看见了一些数值。 曹军的辎重车战术,同样也是如此,看起来很完美,想起来很舒畅,实际上屁都不是。 很多事情,根本是没有办法做到什么既要还要又要! 如果能做到,那么一定是牺牲了某部分的利益,才可能达成的妥协。 而在大多数的时候,妥协的只能是没有话语权的封建王朝的底层,而高层则是得意洋洋,觉得自己又是为了民众不辞劳苦大费周章,实在是太辛苦了,现在就可以享受一下了。 于是乎,在制定战术的时候,没有人问过普通曹军兵卒这么做到底是行不行。 更没有去实地看看,让普通的曹军兵卒实际操作一下。 一开始,上头有命令,于是脑袋一拍,点子有了! 过程中,上头在询问,胸脯一拍,保证没问题! 推行下去了,出现各种问题,大腿一拍,都愣着干嘛! 还不删帖还在干什么 动起来! 至于一辆辎重车能承重多少 外挂塔盾会增加了多少的重量 车轴运转要做如何的加强 遇到威胁的时候,谁在外面谁在里面,先保证谁的安全 谁知道 谁在乎 按照曹军原定的计划,遇到打炮的,就推着辎重车往前冲,遇到骑马的,就往辎重车里面缩,一车两用,完美。 而现在,就是实战来检验这个『临时的』,『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