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公子如此说,吴颖便着那保卫处的处长找来管生产的厂长。那厂长点头哈腰自是不用说,公子问“这两台机的操作人,明显比别人强,为什么不能学习交流,做到一样好呢?”
那厂长倒也老实,低着头回话道“禀王爷,我是行伍出身,不懂技术。”
公子叹道“这外行管内行可不行呀,不懂要学,学懂了再来,不懂却来瞎指挥,不害了厂子么?吴颖你把这个情况记下,回去我跟车宁说,绝对不允许存在外行管内行的事情发生,这要当成一项政策来落实。”
吴颖记了下来,并叫来那两个小伙,公子问“小伙,都叫什么名字,哪儿人,打多久的米了,识字否?”
刘昊道“回老爷,我叫刘昊,本地人,打三年米了,识千五百字。”
郑昐道“回老爷话,小人郑昐,家住郑家庄,打了三年半米,识千多字儿。”
公子问刘昊“若是让你来做生产经理,你能干么?”
刘昊道“有钱加没?”
公子笑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要问厂理。”
那厂长道“暂时不会有,一来没有计划,二来试用期间,他能不能胜任还不知道呢。”
刘昊回道“那我做不了。”
公子笑道“加钱就能做,不加钱就不能做?”
刘昊道“我不是精米,也不是面灰,加量不加价的事不干。”
公子问“郑昐呢?”
郑昐道“若是厂里给机会我,我会尽力试试,应该是没问题的,修机、调试、培训、计量、作业计划、水力调节我都会,至于工钱就随厂里了,只要能学点东西。”
公子笑道“那就让郑昐试试,一切按厂里的考核,目的就是,不能因为技术而浪费粮食,三个月后报给我。”
厂长道“是,我这就去办。”
吴颖让专人负责监督落实这事,见行踪已经暴露,带着众人转了转便回程,路上公子问吴颖,那人为什么说大米加价不加量?吴疑笑道“将精米拉到别的地方去换粗粮,原来才出来的时候,是一石米换十石粗粮,现在行情不同了,是一石半换十石,所以叫加量不加价。”公子不禁哑然失笑,这班人还真会挣粮食。下行又到学校去检查,公子看了学校直摇头。
话说小欧哥收着两份表诉,便让一人化作军人,花重金找到一个太监,让他代转报与朝廷。经过一番周折打听,总算把事办成了,并回复公子道“王爷,别淌这浑水了,现在京都乱成一团糟了。”
公子这才发现,现在已是年底了,献帝已上台了,便问小欧哥京城情况,信号也不好,小欧哥更是扯草凑栏的讲了半天,大约是说今年死了几个重要人物,宦官蹇硕,董重,孝仁皇后之兄。董太后,汉灵帝之母。何进为大将军,独揽大权,被宦官所杀。何皇后?汉灵帝、何太后,车骑将军何苗,十常侍之赵忠、张让、段珪、夏恽、孙璋、郭胜、毕岚、宋典、张恭、韩悝等势力丁原为部将吕布所杀。
汉桓帝末年,董卓跟随“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共同讨伐叛乱的羌人。在战场上,董卓毫无保留,尽力厮杀,表现十分亮眼,在众多将领中迅速脱颖而出。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董卓连连升迁,平步青云,官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朝廷还专门赏赐了他九千匹细绢。
面对朝廷丰厚的赏赐,董卓摸着自己的良心说了一句“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意思是,立功的虽然是自己,但是有了赏赐则全部属于将士们。董卓的这番表白过后,一群直男被一个暖男感动的无以复加,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恨不得立刻为了他浴血疆场。
可是他董卓原本就不该来,来了就注定了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被一群士大夫忘恩负义,玩死在中原。这征途才开始,虽然是辛苦些,后面的事更是让他死不闭眼。有多才后人题《征途》叹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