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还是杂学吗?”赵曙不禁悠然神往,“大郎也学了许久,这些他可知道?” “大王是知道的。”王雱不喜欢宫中的气氛,觉得不自由。 他微微退后一步,陈忠珩发现了,不禁心中暗叹。 这个王雱聪明绝顶,就是太孤傲了些,否则以后绝对会在朝中有一席之地。 “大郎竟然知道吗?”赵曙不禁有些艳羡,觉得这等学识果真是实用。 但他是帝王,自然不能抹去了自家的威严,去求助王雱。 “这样的杂学却是不凡,那些学生可都会这些吗?” 赵曙问的平静,可王雱却心中一喜。 这是要开始了吗? 从邙山书院建立的那一天起,他和沈安的愿望就是让书院的学生们走向大宋的各处,朝堂,地方……把杂学传播到无数地方。 这是伟大的一天。 王雱点头,“都会,不会的就是差生。而差生……在邙山书院,差生也比三司的那些小吏强!” 赵曙看了韩绛一眼,心想你这孩子果真的孤傲啊!当着韩绛说这等话,你也不怕韩绛事后恼火? 可韩绛却欢喜的道“官家,这样的学生,三司有多少要多少!” 王雱看了他一眼,想起了沈安的那些谋划,不禁微微摇头。 还说某下手狠辣,可你也不差吧? 只是可怜了韩绛和三司罢了! 他是个冷情的人,转瞬就抛弃了同情韩绛和三司的念头,盘算起了书院的学生们。 此次若是能成,邙山书院的名气就算是打响了,此后更好的生源会主动来报名,那些原先看不起书院的权贵子弟、豪绅子弟都会来报名…… 想想,邙山书院出来后直接可以进衙门做事,而且还被看重,以后升官的机会多多,这样的书院你来不来? 不来是傻子! 只要他们来了,以后自然会被那个啥…… 洗脑! 那些权贵子弟,豪绅子弟被洗脑之后,自然会和父兄不同,他们会走另一条路。 沈安说什么……和解! 大宋的矛盾再怎么闹也只是内部矛盾,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走向和解。 和解后的各方势力一起发力,把这个大宋推向更高的地方,这才是新政的终极目标。 为何要和解? 王雱微微皱眉,他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新政的反对者们一家子全赶到海外去,永世不得回来。 不过沈安的话他还是要仔细琢磨的。 赵曙见他微微皱眉,好似在沉思问题,不禁赞道“敏而好学,王卿有个好儿子。” 王安石知道儿子的尿性,见他的模样就知道是在冲着什么东西发狠,心想他这可不是好学,而是好杀。 动辄就喜欢用杀戮来解决问题,这个儿子前世莫不是杀神? 但儿子一定要力挺的。 王安石笑道“臣子从小就聪慧,臣也不及。及长,读书读的臣也没法教导,只能让他自己去琢磨。幸而后来结识了大王和沈安他们,也算是有了良师益友……” “是啊!”赵曙想起了儿子,不禁赞道“沈安主意多,而且心思正。王雱聪慧,折克行武艺过人……” 是啊! 王安石心想再加上了您那个儿子,这四人……臣就怕有朝一日这四人会把朝堂掀翻了啊! 可赵曙却沉浸在了畅想之中,“年轻人长进了,朕心中就欢喜。想着他们以后步步成长,我等还担忧什么后继无人呢?” “是啊!”韩绛也觉得如此,看向王雱的眼神都柔和了些。 赵曙最后拍板道“三司那边要多少人?” “越多越好。”韩绛最头痛的就是计算之事,“官家,大宋庞大,人口繁多,每年遇到计算之事臣就头疼啊!” “如此……”赵曙想了想,“先要十余人进三司去试试吧,若是好,以后陆续再说。” 这依旧是沈安的手法。 学生大规模直接进三司没先例,没先例的事儿咱们先来个试点再说。 这个大宋渐渐在走向正轨,一举一动都在纠正原先发生的偏差。 那些一朝令下,新法就行遍天下的事儿不会再发生了。 韩绛有些遗憾,赵曙突然说道“差点忘了一件事,韩卿,三司朕记得有不少钱放着吧?” “对。”韩绛点头,不知道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