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子贡赎人(1 / 2)

没错,这位“急急忙忙、好不容易”追上夏志新,做好事不留名的热血青年正是余安童鞋。

拾金不昧,一路奔跑寻找它的主人,即便遇上无数艰难险阻,哪怕跌倒,也要将它物归原主!

好吧,我编不下去了。

言归正传,当余安插兜转身就要离去的时候,夏志新下意识的就开始挽留:“小伙子请留步。”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不排除有少量的败类,但总的道德水准还是相当高的。

夏志新,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老教授。

有恩不报,这不符合他内心的道德准则。

余安扭过头,一脸诚恳的说道:“老爷子,举手之劳而已,况且我不是留下名字了吗?

我也不是那种什么做好事不留名的人,您能记得我帮过你一次,我帮了您也收获了一点成就感,这就够了。”

留名就够了

夏志新听着,倒是眼前一亮。

眼前这个小家伙还真是与众不同,别人做好事要么是强调一个不留名,要么是半推半就的拿点好处,想眼这个这么直白说自己做好事留名就够了的,以前还真是没见过。

“你这小伙子。”夏志新感慨了一句,“子曰:‘赐失之矣。’”

许是认为面前的小伙子听不懂自己说的这个典故,他连忙想要用白话解释,却发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一幕。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余安一脸平静的将夏志新没有说完的古文娓娓道来,随后微笑道,

“老人家,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旁边又没有别人看见,我帮你找回东西这件事情,你知我知,哪里会有多大的社会影响?”

“你你”夏志新颤抖着手,指着余安,似乎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一幕:“你怎么知道这个的?!”

“子贡赎人的典故,余某不才,还是知道的。”余安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所谓子贡赎人的典故,便是说: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子贡?正是因为,做好事不求回报这件事情,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了,这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让道德尴尬,让道德变成道德绑架,从而,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

夏志新在用这样的典故提点余安,示意他做好事求求回报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不过,《吕氏春秋·残本》作为帝都大学古学院王牌专业古文系内部课文,他也没想到眼前这个乐于助人的小伙子会知道,这才转口想要用白话给人家解释。

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不光知道,而且用一种近乎诡辩的方式把他的教训给怼了回来。

“我帮你这件事情又没人看见,无论我做好事求回报还是不求回报,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能够这样举一反三,眼前这个小伙子,不光是看过《吕氏春秋》的残本,而且是将其钻研到了一个很深刻的地步!

夏志新甚至觉得,余安刚刚的论调,用来写一篇论文,就足够自己带的那帮不成器的博士生们毕业了。

“你是哪个大学的博士生?长安?金陵?我哪个老朋友让你来的?”夏志新脸色涨红,差点以为余安是特意偶遇过来打脸的。

余安很快就明白夏志新的意思了,他摇头一笑:“江都大学软件工程本科毕业,如假包换。

夏老,我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