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1942(二)(1 / 2)

(求订阅和票票支持!)

跟娱乐圈的人吃吃喝喝,永远不缺好听的声音。

都是虚伪人群中拔尖的人物,阿谀奉承是必备技能。

尤其在梁栋如今的地位和权势下,眼前这些人,都是他可以拿捏的对象。

只不过没必要,太麻烦。

现切的羊肉下锅就变色,嫩滑无比,沾上芝麻酱调的小料,跟川渝火锅是完全不同的滋味儿。

小酒配着羊肉,这帮人是真会享受。

约莫到中午,没让人继续加碳,这一轮吃的差不多,该聊点正事了。

十几个人移步偏厅,暖炉烧的很热,再沏上一壶热茶,配上瓜果点心,开聊!

“梁董,关于《1942》您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提,我和振芸知无不言。

国利是我预定的男主角,他也看过本子,我觉得没人比他更合适。”

梁栋跟他要了根儿雪茄,借助雪茄的香气,缓一缓酒劲儿。

其实站在一名导演的角度,他认为《1942》应该拍。

前世他在电影院看的这场电影,即便已经自认心硬如铁,但还是忍不住眼眶发酸。

电影结束之后,回家平静了很久才缓过来。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能情绪的波动归咎于煽情音效在作祟,并非来自优秀电影的感动。

但他是看过刘振芸的原版小说,其实最开始也不是小说,更像是纪实文学。

当年也是为了完成朋友给他的‘任务’才写的,

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豫省“水旱蝗汤”之灾袭击全省一百一十个县。

殃及灾民五百万,饿死三百万人之多。

与当时的其他大事相比,这件事似乎未引起历史的注意——

宋三妹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甚至是丘吉尔的感冒。

彼时的世界重心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里姆林宫、希大爷的地下掩体指挥部、东京和山城。

对于豫省的惨况无人问津,但不管过了多久,历史就在那里。

而刘振芸本身就很擅长关注底层小人物命运的文字。

据说他本人就是当年灾民的后代,因此,对这300万受难人有着浓烈的私人情感。

刘母为其外祖母在逃荒的路上所收养,饥饿的时候,刘母不断地舔外祖母的手腕,直到白骨森森。

但小说不仅仅是一次寻根,还有在苦难环境中,复杂的人性表现,赋予其无限张力。

刘振芸以一种调查体的方式,来记录当年发生在他家乡的那段历史。

似乎看不到任何的情感倾斜与价值批判,非常冷静地讲述着当年真实发生的事情。

但电影肯定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文字,为了能上映,为了能够过审。

真正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恐怕只有历史的一部分。

但即便如此,也足够触目惊心。

从这个角度讲,梁栋是赞同冯裤子拍《1942》的。

但他身上还兼着公司老板以及投资人的身份,就不得不考虑更现实的问题——钱。

冯裤子拿出一整套剧本,包括人物小传和分镜头,可见他准备的充分程度。

刘振芸的剧本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

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常凯申当局的不堪境况为副线。

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面对天灾时,这个民族所表现出的精神。

老范,范殿元,曾经是为富一方的地主。

只想着在大灾之年安安稳稳的度过,只不过在一群灾民的暴动中丢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