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分记载了唐顺之的履历,看起来不像是自己写的此书,而是后人整理写出来的。
嘉靖8年,唐顺之以会试第一的成绩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他参加的这一场科举,是当时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张璁监考的,张璁对唐顺之非常赏识,想用自己的权利提拔唐顺之,但唐顺之却婉言谢绝了张璁的好意,老实的去了兵部任职。嘉靖12年,唐顺之调入翰林院担任编修,但因之前他就和张璁闹了矛盾,两个人性格不合,唐顺之不愿和张璁共事,就以生病为理由,请假回家。张璁本来就对唐顺之拒绝他的事心怀怨恨,所以很干脆的答应了唐顺之的请求,但一直到嘉靖18年才给唐顺之复职,晾了唐顺之6年。回到了朝中,唐顺之还没坐热,就和友人一块去朝见太子。这明显是一个官场的大错误,嘉靖皇帝还活的好好的,无缘无故去见太子是干什么?于是刚复职的唐顺之被削籍发配回了老家,开始潜心读书,研究学问。嘉靖34年,嘉靖派去了工部侍郎赵文华去巡视东南防倭事宜。得到上谕的赵文华开始寻找可以帮助自己对抗倭寇的能臣。也是名声使然,唐顺之才学出众,满腹经纶,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加上又在兵部担任过职位,通晓军事,而且举荐唐出山的奏折已经多达五十余件。东南沿海的倭寇,是数量相当于师团的武装力量,有攻城掠寨的能力,苏州、台州、宁波都受到过倭寇的大举攻击,倭寇的暴行令东南沿海的人民饱受倭寇蹂躏,面对这种现状,唐顺之的心中非常愤慨,加上亲眼见证倭寇以刺死婴儿为乐后,他下定决心,此生一定要将倭寇赶尽杀绝。受到朝廷的任命后,唐顺之马不停蹄到兵部复职,到蓟镇整顿军务,和总督胡宗宪商议剿灭倭寇的战略方针。为了能够更好了解海上作战,唐顺之亲自乘船入海,不定期检查沿海各地的驻守军队,积极整顿军务。明朝军队安逸的太久,以至于难以和倭寇抗衡,倭寇五六年来肆意在东南沿海的各个城市中抢掠,后来干脆还在松江府附近的崇明建立了大本营。唐顺之带领船队于海上发动进攻,对三沙停泊的倭寇进行了围剿,此战大获全胜,击毙倭寇一千二百余人,击沉敌船十三艘,战利品不计其数,是当时少有的海上大捷,唐顺之也靠着这一战成名。在之后扫荡倭寇的作战中,唐顺之屡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天赋,时人称他用兵如神,将倭寇打的落花流水,极大的打压倭寇的嚣张气焰。最值得一说的,是唐顺之超人的武艺,当时广为流传这样一件事:倭寇的头目因为非常憎恨唐顺之,因此重金请来杀手,要谋杀唐顺之。这一天夜里,正在屋里挥笔写字的唐顺之,忽然感觉桌子上的烛光一闪,一抬头看见了一个身穿黑衣,手拿利刃的人。看着这个刺客,唐顺之非常镇定,他笑着问黑衣人:“你是何人,为何深夜前来拜访?”“唐顺之,你不必问我是谁,今夜我来是取你的性命!”“哦?既然这样,那好吧,不知道你能否容我把这字写完?”刺客觉得已经掌握了唐顺之的性命,加上听闻唐顺之的文采高人一等,所以放松了警惕,对唐顺之说:“那好吧!念在你是读书人,就让你多活一会儿,将这张字写完!”唐顺之淡定的挥动笔墨,刺客看着也入了神,在他这一失神的时刻,唐顺之聚集了浑身的力气,闪电般的掷出手中的笔,将其直直的插进了刺客的咽喉,当场毙掉了刺客。一切事了,唐顺之招呼家中人抬走刺客了结后事。在连年的和倭寇的征战中,唐顺之积劳成疾,身体越发不好。嘉靖39年(1560年),在督师抗倭途中,54岁的唐顺之不幸染病,又复发旧疾,最终逝世于通州(今南通)。在临死的前几天,知道自己不行的唐顺之叫来了儿子唐鹤征,给他留下了嘱托,要将灵柩秘藏。于是唐鹤征便制作了四口一样的棺材,分别放在四个地方守灵,却遭遇歹人,以至于遗体头颅和一条手臂竟然不见了踪迹。便铸造一个黄金头颅,雕刻一只白玉手臂,装在唐顺之的遗体上,补全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