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亲的原因提前三年参加科举就真的对别人公平吗?
退一万步说,他要是真的考上了科举成为了官员,他可以胜任那个职位吗?
人们会放心地看着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做他们的父母官?
苏宁身边的几个护卫面色也很复杂,四大护卫和陈协他们似乎都有些同情张柬之,觉得这个孩子因为孝道是无可厚非,但是二郎做的也没有错,坚持律法不妥协才是一个清廉的官员的做法,这样做是不会被谴责的,也没有理由可以谴责二郎,二郎一直就比较支持法家的主张,当初推翻山东豪门也是二郎的策划,对于儒家,二郎似乎一直都持谨慎态度,所以的仁义礼智信二郎也有些不屑一顾。
按照二郎的意思,他们都还记得,二郎跟他们说过,当初孔子和老子因为王子朝奔楚之事而相见的时候,老子就曾经反对孔子的主张,说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每个人都有仁心,都有义气,都有智慧有信义有礼貌,这些都是不通过书本也可以得到的,每个人本来就拥有,你为何还要一味的主张呢?把这一切都弄得如此繁琐,想要去拯救人们从未堕落过的灵魂,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当时孔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老子因为牵扯到了周王朝的内乱而心神俱疲,留下五千字《道德经》之后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记载。
人们受过教育,那么动物们没有受过教育,依然拥有和人一样的品质,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虎毒不食子,这些都是和人类一样的品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拥有,人就没有吗?就一定要经过儒家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人?把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加上别人的思想再强迫学习,那算什么?
所以他们才知道二郎一直不喜欢儒家经典,仅仅只是读一读,了解一些东西之后就不再深入学习是因为什么,就连二郎一直在捣鼓的那本《资治通鉴》里面也对孔子的评价多有质疑和不满,对于其诛杀少正卯和借修书之名焚书之举相当的不满,不认为孔子是圣人,仅仅将孔子称为万世师表更是不公,墨子没有弟子?老子没有弟子?鬼谷先生没有弟子?他们为何称不上万世师表?孔子只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已。
所以对于儒法之争,苏宁的意见一直倾向于法家,因为苏宁的做法,所以纵横家对于儒家也多有掣肘,联合法家一起对抗儒家,对于“因礼乱法”之举相当的不满意,每一次有礼法冲突的时候朝堂上总会激烈的争吵,苏宁回归之后纵横家也逐渐的确定了阵营,主要支持法律,不支持礼教,礼部的势力一直都在衰落之中,政法大学中的儒家势力也处于下坡路之中。
所以苏宁在这个时候更加不会赞同因为孝道而触发法律的情况发生,这件事情说起来小,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考虑,他不是为了孝道而参加科举,而是为了孝道去抢劫别人的钱财,那么难道这样的举动是对的吗?被抢之人就活该被抢吗?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苏宁不会允许礼教压过法律的现象再一次发生了。
任凭张柬之哭的再怎么痛苦,苏宁也没有开口答应他参加科举的事情,不过苏宁对于这个家伙还是有些兴趣的,不管他是否真的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家伙还是一直是个有才华的人只是时运不济,让这样一个史上留名的大胆的家伙就这样从自己手里面溜走,苏宁一定不会答应。
不触犯法律,维持自己的根本意见,但是却也不能太过于不近人情,否则很容易被人非议,毕竟这是至孝之举,儒家豪门虽然已被推翻,但是儒家的义理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更何况孝道是对的,一点儿错没有,为什么要不顾孝道而一味的坚持法律呢?法律必须坚持,但是人情味儿也不能没有。
坚持法律的同时,也要在别的方面对于孝道进行鼓励和表扬,否则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