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为官清廉——魏光绪(2 / 3)

,规定具体标准和程序,让他们在各级书院以考试和“庭辩”来鉴别学子的优劣,奖优罚劣,促使成才。

由于他呕心沥血,勤于王事,又善于结合实际,革故鼎新,切中时弊,多有建树,受到朝臣们的好评,在甲子科“列贤书”评比排列贤能官员的名次时,都认为魏光绪应排名第一。吏部将列“贤书”排列敲定后报上去,魏忠贤的阉党便前来拉拢,让魏光绪亲附阉党,因嘱所亲不得遂,降级调外用。

魏忠贤阉党垮台,魏光绪奉诏还京巡视京营,他严肃军纪,整顿军风,使京营“戎政一新”。这时,遭阉党排斥,被重新启用的官员们,都想借审理“逆案”的机会,雪耻出气,便广搜苛求,牵强附会,大肆株连,使涉案人数大增。魏光绪不随波逐流,跟风而跑,他力排众议,劝这些赐环诸君子,应泾渭分明,弃浊扬清、与人为善,养福为主,更不必刻意搜求,致使不少并非大奸大恶的一般官吏免受株连,人心稳定,臣民振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不久,魏光绪晋秩少京兆,主持科考,一权贵儿子名落孙山,这个权贵便大闹朝堂。魏光绪上疏弹劾,据实陈述,崇祯帝弄清真相后,大为恼火,降旨对这名权贵进行严厉斥责,并指令刑部进行查处。

努尔哈赤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京城戒严,魏光绪奉诏上战守方略,得到皇帝的赞赏并全部采纳。年底,提升他为太仆寺正卿,到任后,发现由太仆寺掌管的国家牧地,有好大一部分被大大小小的权贵圈占,他不顾这些权贵胁迫,据理力争,为国家争回牧地数万倾。同时,他设法筹集白银两万两,派人出发去购买西部的良马,充作军用,装备京营骑兵,受到了崇祯皇帝的嘉奖。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地燃烧。到崇祯登基以后,更成黄河决堤之势,难以收拾。大明朝廷已如夕阳西下,一片凋零。继陕西农民大起义发生后,全国各地的中小规模起义彼伏此起。楚中农民起义,引起七府震动。朝廷派一个姓洪的抚军率部前去征剿,结果师出无功,打了败仗,被解任。于是,举朝臣僚都推举魏光绪前去接任,魏光绪到任后,整肃军纪,激励士气,多方侦察,周密部署,定计于夏至拂晓突出奇兵,实施急袭,在分隔包围中,将这支起义军的部众击溃,首领斩杀。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地土司彭元景又在岳阳聚众起事。

魏光绪巧施反奸计,挑起这支义军内部火并,并趁机挥军围剿,将这支义军剿灭。岳阳地区刚刚安定下来,又得到准确情报,有人正策动十五府同日举旗造反,他打探到主要策动者的活动规律后,将其秘密逮捕,使这次举事在兵不血刃中得到平息。魏光绪不仅刚正不阿,敢于言事,而且保境安民,战功卓着。特别是楚地人民感念其德,在楚地为他建了生祠,贺相国将他的事迹勒碑刻石,存放祠内,千秋万代,永世传颂。

正当魏光绪捉襟见肘穷于应付时,一支义军攻占了桂阳,朝廷中对魏光绪心存嫉妒和成见的人便以此为口实,极力上书弹劾,于是朝廷将魏光绪罢黜。按说,桂阳属赣州管辖,不在魏光绪执行任务的范围之内,朝廷不向赣州主事问罪,却拿魏光绪替罪,人们都感到不服,觉得魏光绪蒙受了冤枉。后来,尚书省出面为其白冤,也仅仅是落了个“得勿问”,不再继续追究他罢了。

魏光绪免官归田后,仍忧国忧民,不遗余力。武乡遭遇了3次大灾,每一次大灾降临,必是饿殍相望,哀鸿遍野,魏光绪把家中囤积粮米尽数发出,分厂设粥棚赈济饥民,每日两次,先后赈济救活3000多人。同时,他设立慈幼局,派人收拣在路途中遗弃的婴幼儿,给以哺乳,他出资建造义冢,收葬那些抛尸在外的孤魂野鬼,他行医施药,救死扶伤,为穷苦百姓解除病痛。总之,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拯救穷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