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钱塘战阵操训屯(2 / 3)

拜,道:“多谢王爷抬爱!”

一旁的孙延安也是喜上眉梢,他立即示意下人在书案上研墨、铺纸、摆笔,准备王爷题字。

刘义康也没有磨叽。

待文房四宝准备妥当,他走到书案前,执笔,蘸墨,酝酿,运腕走毫…

“钱塘战阵操训屯”,七个魏碑体大字,颇为饱满刚劲。

彭城王刘义康并不太爱读书写字。但作为皇室子弟,练习书法是自幼基本课业。他的墨宝自然也不差。

萧西风再一次行礼致谢。

……

萧西风从京城满载而归,既得到彭城王命名明确支持,又得到护身符墨宝,还得了100金币。

真的是不虚此行。

100金币对萧西风来说,是小意思。

萧西风此次进京,花费远不止此数。

但这是宋国朝廷首宰刘义康大人资助的100金币。这个意义就大了。

加上萧西风在京城重金装裱过的王爷题匾。

到时建一座专门门楼,往上面一挂!

即便萧西风把古桑乡建成一座军事要塞,也不会有人再敢非议吧!

经过这么一番操作,古桑乡内部本来的一点嘀咕声也消失了。

那剩余20%的小家族也知道了萧西风几人的规划。几位家主赶紧先后找顾三老、萧有秩…,也有人直接找上萧西风,表示要积极参加“钱塘战阵操训屯”计划,为家乡建设、为朝廷大计出一份力。

至此,古桑乡进入到大规模改建工作之中。

萧西风设计的古桑乡四周壕沟,3丈宽、1丈深,全长20里。

壕沟内侧建6尺高城墙,墙宽2尺。

城墙以石头垒砌,从附近的山里取材。

采石是个技术活,必须招募大量专业工匠来干。

有关的手续、费用,萧西风亲自到县衙办理、缴纳。

前几年钱塘县令已换人,新县令名刘真道,与皇室有很深渊源。

萧西风准备礼帖,恭敬前去拜访。

刘县令似乎知道萧西风底细,没有摆谱,反而对他颇为客气。

总之,古桑乡的改建是一项庞大工程。

萧西风知道,全凭古桑乡劳力业余时间修建,一定是进度慢、耗时长、怨言多。

他决定招募社会劳工。

这时代,通行货币是铜钱。单位是“铢”,民间称“钱”。

一个普通小金币等于一万铢。

特别大金币一枚等于5个小金币。也就是等于5万铢。

萧西风五人的大、小金币储量,十分惊人,足够支付工程开支。而且非常富余。

他经过计算,根据现实物价行情,开出精壮男劳力20钱/天、老弱妇15钱/天的价码,对外招募劳工。

这个时代,通行货币是铜钱。

新鲜稻米价格是3钱/斤左右,陈米还低些。(以后世“斤”计)

通常情况下,稻谷平均亩产260斤/亩,出米率大概75%,则亩产大米200斤左右。折算铜钱大约是600钱。

种桑养蚕的收成,大约是种稻子的5倍。即,养蚕户每亩收成是3000钱。

萧西风开出的工钱20钱/天,相当于每天得6~7斤米,在这时代非常具有吸引力。

果然,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向四周传播。

不仅是相邻的乡里,几乎整个钱塘县都有人来应聘劳务。

甚至邻县都有人大老远跑来干活。

萧西风要求来者不拒。

他让堂兄萧作桦带人做好登记,让萧庆堂兄带人每天当面结清工钱。

古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