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佛教兴盛之路(2 / 3)

作投胎时,对各地府的文化领袖者,不喝孟婆汤、不洗魂,而是让他们带着思想转世投胎到其它地府。

也就是人为干预地府之间的文化传播。

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才出现佛教由天竺传入华夏的事情。

佛教传入华夏时,十分脆弱,艰难重重。

如果任由它们自我发展,很难存活。

天竺北部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是进入酆都地府对应人间的首位佛教传道者。

他被酆都地府轮回司确定为东方佛教祖师,命名为释迦牟尼。意思与“圣者”差不多。

轮回司安排阴修担任他的专职卫士,暗中为其护道。

对于释迦牟尼认可的弟子,轮回司也暗地里提供保护。

轮回司不但要扶佛教上马,还送他们一程。

所以,佛教在华夏文明区域的兴盛发达,轮回司起了至关重要作用。

阴修们都知道,佛教后台是轮回司。

正因如此,后来佛教发展迅猛,变得极其强大。

但佛教太过强大,也不符合阴间大佬的设计。

因为,对于人间事,阴间大佬们的出发点是平衡。

佛教过猛了,阴间大佬们也要制衡。

于是才发生酆都地府阴卒司收拾佛教之事。

这种操作,自然是出自酆都地府府主阎君授意。

对此,轮回司大佬表面上也不敢反对、阻挠。

*****

长安城建城于西周时期。

它是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之都城。

佛教进入华夏有两条路径:南部海路、北部陆路。

南部海路是天竺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广州→内地。

北部陆路是天竺→敦煌→河西走廊→长安→中原→(高丽→扶桑)。

作为古都,长安城周边的佛教势力十分庞大,寺庙众多。

佛教在华夏传播的最大推手是酆都地府轮回司。

但那只是阴间共识。

在阳间人世,凡人只在“得道高僧”嘴里听说过阴兵鬼将、司君阎王,可是谁曾见过?

所以最初传播佛教的中坚力量,还是皇帝、王公贵族、士族领袖、地主富商。

上述这些人建立佛教信仰的过程里,确实有轮回司阴修的手笔。

毕竟,即便贵如皇帝,也不过是凡人一个。

阴修手段对于凡人来说,维度相距太大。

只要阴修参与的事,想震慑、诱惑、帮助凡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正是由于大量权贵和富豪成为佛教信徒,佛教组织在传教过程中,获得了非常优厚的特权。

具体表现在:

1、免费土地。

佛教获得的土地分几部分:城镇、乡野寺庙建设用地;耕地或山地、河湖水面;

2、赋税豁免。

佛教组织的土地不纳田赋(田税);寺庙僧侣不缴算赋、口赋(人头税);

后来发展到只要获得僧侣牌碟(佛教专业人员身份证明)之人,都免交人头税。

3、不服徭役。

徭役是古代军事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最重要手段。

应该这样说:人们可能会对土地税、人头税产生抵触思想,但绝没有人认为可以拒绝徭役。

因为,军事设施、农田水利设施是全社会的基础保障。大家都觉得国家发动徭役进行这些建设,非常必要。

可是佛教就是这么牛掰,从进入胡夏之时起,它们就不承担这方面义务。

到拓跋焘统一北方这个时代,魏国境内兴建了寺庙3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