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生在异族统治的汉臣之家,他这个聪慧苗子,又怎能完全按自己意愿行事为人。
所以,在他很小时候,就被担任宫中黄门侍郎的父亲崔宏选为接班人,加以精心培养。
武帝拓跋珪改“代国”为“魏国”,就是崔宏的主意。
如今的崔浩已年近古稀。几十年一路走来,他有三重身份。
一是朝廷官员。这是清河崔氏家族的传承。
无论国家主子换作哪族大佬,清河崔氏与其它几家大族一样,总是摆出一副效忠新主、甘为驱使的态度。
这与气节无干,只是一种道路选择。虽然有被逼无奈成分。
但其实想想,那些衣冠南渡到东晋朝域、刘宋国域的汉族世家,又有哪家不是忍气吞声、苟延残喘呢?
那些跑到南朝飞扬跋扈的、或崭露头角的北方士族,多数都被夷灭了。
北方士族,跑到南方接受同族统治,或者留在北方被异族统治,本质上没有区别。
崔浩的第二重身份是儒学大家。
鲜卑族入主中原,选择文化道统时,借鉴晋、汉朝体,选了儒学。
他们也没有别的选择。
这是因为,汉、晋以来,读书人就是儒生,儒生是知识分子的绝对主流,这是客观现实。
鲜卑人要吸纳汉族知识阶层进入官场,只能找儒生。
清河崔氏也好,范阳卢氏也好,太原郭氏也好,家学渊源都是儒学。
崔浩是最杰出的那位。
他一边在朝为官,一边疏注《易》、《论语》、《大学》、《左传》。
六十岁时,他被皇帝加任“监秘书事”,主持纂写鲜卑“国史”。同时,他也没落下注解经书。
为了强化拓跋氏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崔浩道听途说,把拓跋一族记成是汉武帝时代降将李陵后人,与鲜卑人结合而延续的族群。
崔浩以儒家强调正统的思路,绞尽脑汁为拓跋皇族找证据。
殊不知,他的搞法,激怒了鲜卑贵族。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东胡~鲜卑血统就是高贵、正统的。
皇族耆老认为:崔浩把鲜卑皇族写成是汉人+匈奴人+鲜卑人的杂交,是对皇族的极大冒犯。
他们找到皇帝拓跋焘,发下恶毒诅咒,强烈要求皇帝诛杀崔浩。
可怜崔浩已走到悬崖边上犹未自觉。
更为该死的是,“国史”成书后,崔浩被手下两个马屁精闵湛、郗标撺掇,将国史刻录于石碑上,且公之于道,供世人观瞻。
同时被刻在石碑上公开的,还有崔浩的“五经注”。
事实真相是:崔浩心底想公示的,是自己的儒学成果“五经注”。
对鲜卑“国史”,他反倒不是太在意。主要是交给高允、闵湛、郗标几人处理。
不过,他也不能做得太明显,本末倒置,光强调“五经注”而乏论“国史”。
所以,他玩了个花招:挂羊头卖狗肉。
羊头是国史,狗肉是五经注。
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起来,石碑公园是“国史公园”,其实是“五经注公园”
他绝对没料到,自己对国史的疏忽,给自己家族及姻亲三族带来灭顶之灾。
崔浩的第三重身份是道教信徒。
这层身份的来源,是道武帝拓跋珪对“寒食散”的痴迷。
身为宠臣,他父亲和他自己也是无奈。为了帮主子谋得“寒食散”,他们不能不结交道家高人。
崔浩甚至不惜折节拜寇谦之为师。
这时代,师徒名分如同父子关系,非常重要。
以崔氏家族传承、崔浩的身份地位,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