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御前会议确定了北伐国策,督、帅、将、兵已经落实,战船、武器、粮草也早就着手筹备,那么,只等七月雨季一来,南方宋国对北方魏国的北伐军事行动,就会如期展开。
很快,这件事就不再是秘密。
宋军北伐的呼声甚嚣尘上,传遍全国。
也传到了魏国首都平城。
魏国皇宫。
式乾殿。
拓跋焘坐在龙椅上。
下面两边排列着靠背椅,椅子前有案几。
人人面前都上了好茶、肉干、果子。
椅子上现在坐着的,绝大多数是鲜卑族官员,贵族为主。
崔浩及其朋党团灭后,如今在朝汉人官员,级别最高的是张黎。
他的爵位是广平郡公,职务大司农,军职是征北大将军。
魏国体制经过崔浩多年改造,军职系统与南朝差不多。
一品将军:大司马、大将军;
二品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三品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四品将军:四征(东、南、西、北)将军、四镇(东、南、西、北)将军。
再往下就是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
张黎作为汉人文官,爵位是郡公,文职是正二品大司农,军职是正四品将军。这种地位十分显赫。
仅次于张黎的汉人文官是吏部侍郎李伯约,从二品文官,爵位是兰县侯。
他没有军职,所以今天没有与会。
还有些汉人武官,最高级别是杂号将军,没资格参加今天的会议。
拓跋焘:“诸位爱卿,你们都听说了吧,南方那个不会骑马的胖子,要发兵来打咱们了。你们说说,咱们该如何应对呀?”
“不会骑马的胖子”是拓跋焘对刘义隆的称呼。
虽是召集群臣商量与南朝交战这样的大事,可拓跋焘的作态、语气,听起来像是举行宴会party。
征东大将军拓跋那、征西大将军拓跋仁都是大将军衔,一品将军。
两人是除了拓跋焘,魏军中战力最强的武将。
他们都是皇族。二人辈分是拓跋焘的侄辈。
他们的爷爷就是现任皇帝拓跋焘的老爹、先帝拓跋嗣。
拓跋那道:“禀皇叔,我听说南朝领兵的是江夏王,他是个老牌公子哥啊!吟诗作画、品茶评酒,咱自愧不如他。但说打仗,他给咱提鞋也不配。刘义隆将南朝最厉害的檀道济、裴方明都杀了。其他将军,不入俺眼!叔给我五万兵马,我先踏平南军大本营彭城再说。”
“那弟,你可不要小看南军。”拓跋仁接过他话头道:“春天那次,我随皇叔南下狩猎,在汝南郡被南平王手下几人阻拦,吃了大亏。幸好我手下将士被冲散后没有逃跑,快速向我集结,我才得以反攻,斩杀宋军主将刘泰之,活捉程侍郎,扳回些颜面。”
拓跋仁说的程侍郎,就是刘泰之副将程天祚。因为他是一名高级医师,擅长针灸,被拓跋焘留在身边,授予侍郎之职。
“侍郎”最初只是汉朝给予宫廷卫士、普通参谋人员的职位,因为他们没有其它具体官职。
开始时,侍郎级别有高有低。
后来,宫廷助理级别不同、称呼也区分并固定下来:由低到高是郎中、尚书郎、侍郎。侍郎多数用来称呼尚书的副手。
魏国引进“侍郎”作为官职,是很高官阶,相当于副部。所以拓跋仁提起“程侍郎”也比较客气。尽管他曾是自己的俘虏。
皇帝拓跋焘这时也道:“库仁真说得没错。那次朕带了10万人去,却没拿下悬觚城。爱将乞地真战死。最主要的是,城里的宋军将卒撑死了也就几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