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暗潮涌动(2 / 2)

得一定数量土地耕种权,按比例上缴租子(纳税)。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佃户的耕种条件,也发生了严重分化。

有的人家有牛或马,耕种效率高许多。

没有牛或马的农户,占佃户人口的一半。

这种情况,对贫困农户相当不利。

站在朝廷角度看,这同时对整个农耕社会相当不利。

由于父皇拓跋焘对军事开拓、工业进步更感兴趣,太子拓跋晃便把很多精力用来关注农桑、商业发展。

他与大司农张黎一起,搞出了一套强制农户互助的新政——“农户帮耕法”。

具体内容是:有牛人家给无牛人家耕田22亩,无牛人家以耘锄7亩交换;给贫弱老幼家耕田7亩,则得换锄2亩报酬。

太子与大司农联署下令:官府必须登记清楚农户土地和牛马等情况,制作牌子竖立在田边。发现因饮酒、赌博而弃农者,严惩。

这套“农户实名制”新政推行以来,魏国农业生产效率、规模得到极大提高。

军镇、民屯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比以往翻了一倍多。

大司农张黎最近遇到的麻烦是:军镇、民屯里的农户反映,有牛、马的人家,开始抵触“农户互助法”,不愿帮耕。地方官员也不积极督促、落实这事了。

张黎稍加调查,就找到了这一现象的根源:督办“农户帮耕法”的各级官员,多数是属于太子这一派系的人。最近,太子派系的人,中央级别的,有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城被杀;郎官级的,太子府里的主簿、参军被斩了十几个;地方上收到牵连的,几十个被斩、一百多人革职并充军。

张黎是崔浩之后,汉人大臣里的首席。

虽有崔司徒前车之鉴,但张黎还是决定亲自求见皇帝,直言面谏。

他穿戴整齐,带上朝珠、笏碟,到试乾殿求见皇上。

门口小太监见是大司农张黎大人,不敢怠慢,问清他的意图后,进去转告大太监。

大太监走近皇帝身边,转述张黎请求。

正巧,此刻高允跪在御座下面。

他刚才为太子说了一句话。

皇帝盯着高允,还没吭声。

听说张黎求见,拓跋焘道:“让他进来。”

太监立即到门口宣张黎进见。

张黎一进殿,就见到匍匐在御座前的高允。二人年纪差不多。

但既然皇帝宣召了自己,张黎也不能理会御前发生了何事。

他双手持笏,抱拳躬身道:“微臣张黎,给圣上请安。”

拓跋焘道:“张爱卿免礼。你来得正好。高侍郎刚才责怪朕对太子不公,张大人你给评评理,朕如何不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