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样式都不比温城生产的鞋子差,最重要的是售价比温城还低不少。主要是劳动力成本和工业用地成本相较温城的低。由于福建、广东生产出来的鞋子价廉物美,因此原本去温城采购鞋子的采购商,一部分已经不在温城采购鞋子了,转而去广东、福建进货了。虽然这部分去其他地方进货得客户占比现在还不是很大,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还没有形成趋势前,必须做出改变。
面对这种情况,王心怡和陆兵达成共识。为了避免未来出现价格战,计划尽快淘汰掉低端鞋,将产品慢慢向中高端,品牌化转变。陆兵因为十分看好国内的消费市场,所以想接下等整顿完工厂,就打算投入资金在全国主要城市分阶段开设专卖店,以这种方式打响公司品牌,从而打开国内市场。现在当务之急是明年开春引进一套管理系统,对采购部,品检部,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工艺,避免空耗,浪费。各部门将空降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帮助落实管理系统的运行,提升工厂整体的管理水平。为日后全面进军中高端市场做准备…
办完舅舅的丧事。王心怡准备遵从实施原本与舅舅陆兵先前敲定的方案。却遭到来自工厂各部门主管的压力,这些主管都是跟陆兵一起打江山的元老,他们坚持自己过去的做事方式,并不相信王心怡这一套花里胡哨的玩意。当初陆兵在世的时候,各部门负责人敢怒不敢言,陆兵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人不在了,大家都敢跳出来反对。
不仅公司元老们反对,出人意料的是舅妈郑秋燕也反对。陆兵生前拥有达隆鞋厂百分之70的股份。陆兵去世,郑秋燕自然成了鞋厂的大股东,名副其实的话事人。
心怡也多次找郑秋燕沟通关于改革鞋厂的事情。告诉郑秋燕“改革鞋厂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事。现在不这么做,用不了多久,咱们就会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可惜两代人在对工厂的管理和未来发展规划等问题上,因理念不同,始终讲不到一个点上,每次都是不欢而散。
为了推进工厂改革,王心怡各种方法都用了,可公司元老们还是反对。这几个月来王心怡还不时与鞋厂的元老们发生冲突,过得很糟心。不仅改革鞋厂无法推进,就连销售部接到客户的客诉和退货变得也越来越多。迟迟得不到工厂的答复,更别提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了。失去舅舅的支持,王心怡在鞋厂可谓举步维艰。最终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放弃,退出她和舅舅陆兵一手建立起来的鞋厂。
商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