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8章 迂回关后(1 / 2)

空军首战立功,吴起大喜过望,如此先进的作战理念与方式,是他一生中不曾经历过的。

公子信率领楼烦军,端木伯御率领朔方军,迅速出管涔、入谷地,前往火场收拾残局。

一场天火烧烤之后,西赵军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战斗力下降因素倒在其次,主要是心理震恐太厉害了,他们认为这是天降神鸟,惩罚赵国!

楼烦军和朔方军不费吹灰之力,俘虏赵军三万余人。大战在即,亟需兵员,端木伯御和公子信故技重施,迅速将这三万赵人打乱、分散、掺沙子,按比例编入两军之中。

这是大型战役的习惯做法,所以有些部队是越打越多,越打越顺,就是这个道理。

至此,西赵十万大军,烧死烧伤三分之一,被俘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在太戊午的带领下仓皇逃跑。

公子信还有点不过瘾,一是没打上大仗,二是收编的人数不多。因为要防范这些战俘闹事,就必须坚持比例分配原则。

总兵力两万的楼烦军,只收编了不过数千人,再多就怕控制不了。

公子信计划派兵继续追赶太戊午的残军,端木伯御制止了他:“公子,别太贪吃,给铁脚板留点吧。”

********

句注塞(后世称之为雁门关),世称:“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几千年来,这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役近2000次,是公认的战事最频繁的古关隘。

中原关隘,只有在天下分裂时,才能发挥其军事价值。

然而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是大一统王朝。这个时候,中原关隘便是内关,军事价值大大降低,比如函谷关、虎牢关、潼关、剑门关等,在大部分时间里,泯然众人。

而句注塞,则长期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对抗的第一线,战火难息,边事频仍,是古代中国北方最为坚固的一道边防线,让无数的游牧骑兵望关兴叹。

吴起对句注塞的重要作用相当了解。

汉王志在天下,平定代郡之后,兵锋南下晋阳、乃至直驱晋国旧都绛邑,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整场战役的规划之中,控制句注塞,其实是首要任务。甚至在汉国空军还没有出发的时候,进攻句注塞的奇兵,已经率先出发。

打一场如此声势浩大的战役,夺取地盘已经变为次要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方是首位。

既然如此,那么牢牢扎紧口袋,不使敌人逃脱,便是战役的应有之义。

而西赵军在太戊午率领下进入代郡之前,就在句注塞留下了重兵,死死卡住了这一重要隘口。

攻克险关,谁最在行?

首推儿良!

汉王手下的一众骁将中,大都有攻克险关的战斗经历,比如章蟜血战白水关,聂政巧取箭竹、巴峪二关,陈赤埋没大散关、风破智取武关等。

但及关隘之险,夺取难度之高,非剑门莫属。当年和蜀军斗智斗勇,夺下剑门的,正是儿良!

吴起知人善任,儿良果敢担当,立即发挥其“铁脚板”的本色,率领两万奇兵,悄悄摸向句注塞。

儿良现在堪称战场“老司机”了,诚如后世的老司机一般,开车越久、越是谨慎。如今的儿良,非常注重战前准备,往往强调后发制人。

句注塞(雁门关)位于山巅,位置相当险要。在真实历史上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那么多年,天下九塞,雁门居首,这绝对不是盖的。

句注塞的地形和当年儿良攻陷的剑门隘有异曲同工之效,那就是,由北而南是仰攻,直接打非常困难。

反之,如果能摸到敌人的后方,由南向北攻,则地势要平缓得多,也更容易得手。

儿良率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