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血的代价(3 / 3)

在蔓延。

宋鸿飞和陆桥山、高慕禹无比的沉痛,他们早知前线战事不利,但也未料到战况竟是如此艰难,如此惨烈。

“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和现代的工业化国家作战,面对技术远胜我们的对手,总要付出血的代价,这是历史给我们最惨痛的教训。”宋鸿飞缓缓道,“但是,我们不能让先烈们白白牺牲!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吸取总结,在战斗中学习,在战斗中成长!先烈的血才不会白流!”

“现代战争我们虽然还生疏,但它也有它的规律和特点,我们不能再简单刻板遵循之前国内战场低烈度、低火力条件下的理念和打法了!日军具有陆、海、空立体火力优势,我军阵地设置和战术实施就得首先考虑如何防空、防炮、防重火力大面积杀伤。”

在87师指挥部里这么多专业参谋指挥人才众目睽睽之下,宋鸿飞从容不迫侃侃而谈。

在场之人有中将、少将,更不乏和宋鸿飞一样军衔的上校,但没有人会心生“狂妄自大”之感,反而都觉得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很多人都观摩过教导总队的战术训练,也研究过宋鸿飞发表的文章,一些人还在陆军大学的课堂上过宋鸿飞的课。更何况,连中将师长都叫人家一声小老师,谁还有异议?

宋鸿飞知道,国军军官长期受近代落后军事思想影响,黄埔建校更是全盘照搬了苏俄的经验。前几期学员并无系统性现代军事教育,类似速成班,匆忙毕业即上战场领兵,只会简单刻板地遵循军校的教育、训练理论。在北伐和内战中,基本都沿用苏俄分梯次波浪式冲锋的理念。

在德顾问团的帮助下,调整师和整理师部队虽然也进行了一些现代军事理念和战术的教育训练,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也不是看过他几篇文章,听过几次课就能学会的,非得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和实战不可。

但由于物质条件限制,国军部队实战化的训练和演习少,就连调整师步兵一年的实弹训练都没几次,炮兵实弹射击更是寥寥无几,炮兵协同、步坦协同又如何能谈起?

宋鸿飞不禁痛惜,只能在战斗中学习了,在残酷的战场上付出不必要的牺牲,以血的代价为学费。

穿越民国之烽火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