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后有吕氏春秋(2 / 3)

战国小人物 沙海孤弦 147 字 2020-06-20

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

&nt;

关于道家

&nt;

《吕氏春秋》以道家学术贯穿全书。

&nt;

认同先秦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认为只有“无为”,才能达到“事省而国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奋;人臣以不争持位,以听从取容;是君代有司为有司也”,其结果必然是君臣职能倒置,造成混乱和危殆。

&nt;

关于儒家

&nt;

《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的仁义学说,赞同儒家的孝悌之道。

&nt;

既然遵从儒家的德治理论,就要承认仁者爱人的血缘来源。

&nt;

父慈子孝是出于本性:“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痛于肌骨,性也。”

&nt;

仁义礼智,均以孝为基石。

&nt;

“凡为国家,治天下,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nt;

实现儒家的德治,靠的是道家的自然;而道家的无为,恰恰要儒家的有为而成。

&nt;

关于法家

&nt;

法家主张的严刑厚赏,吕氏认为属于“衰世之政”。

&nt;

何为“衰世之政”,说白了就是治理乱世的政策。

&nt;

乱世用法,没有律法来规范一下社会秩序、人的行为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只会越来越乱。

&nt;

所以!法家永远是需要的。但是!不能有法而无情。

&nt;

意思是说!法家只是规范社会的一种方式方法,要想更好地治理社会,也必须有儒家学说思想的道德约束。还有!道家的治心之术以及其他学说思想相佐。

&nt;

关于墨家

&nt;

《吕氏春秋》对墨家思想吸收较少,但对墨家的尚贤、兼爱之说,还是有所吸收的。

&nt;

《爱类》篇说:“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

&nt;

“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

&nt;

“以爱利民为心”

&nt;

“以贤者为后,不肯与其子孙”

&nt;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nt;

关于农家

&nt;

“古先圣之所以导其民也,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这就是说,倡导重农,不仅为了生产,还有“贵其志”的目的。

&nt;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境安,主位尊。”

&nt;

《吕氏春秋》重农并不排商,它主张先农后商。

&nt;

关于兵家

&nt;

对于用兵作战,吕氏继承发展了老子”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nt;

强调,人类的争斗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所以军事不可少。。

&nt;

家无笞杖,竖子就会为非作歹;国无刑罚,百姓就会侵凌掠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