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治夷之问?
换成大白话,问朝廷治夷怎么样,再直白一点,皇帝治夷的政策怎么样。
能说不好吗,敢说不好吗!
那不就是变着法让殿试的贡士们吹皇帝治夷有多英明,有多伟大吗?
很快,听见消息的贡生们,都觉得这次殿试实在太简单。
在他们看来,自己需要做的,就是绞尽脑汁去想,这回朝廷治夷的政策上,到底哪做的好,就行了。
当然,这也让前来参加殿试的贡生们,自然而然分成了两派。
有一些人认为,朝廷出这样的策问题目,定然权阉魏忠贤的主意,让铁杆阉党魏广微担任主考官,定也是他从中作祟。
这群人,以文徵明之子,东林大才子文震孟为首。
他们都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是同龄人中的所谓神童,词、书、画俱佳,名满天下之辈。
另外一些人则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认真在思考这回朝廷在西南政策上的得与失。
论名气、出身,他们比不上那些书香门第的才子们,但却个个都有独到见解,也愿意为国效力,抛头颅、洒热血。
甚至,这些人很多都做着随时投笔从戎,为国征战的打算,他们以卢象升为首,眼中少有文贵武贱的隔阂,国家利益大于天。
除了这两帮人以外,还存在不少于夹缝中生存的所谓“小人”,他们听见策问题目,个个都是兴奋不已。
这样的考题,正是他们所最需要的。
这样的人,听见策问题目后,第一个想的不是朝廷为什么会出,而是会想,到底如何能把朝廷治理西南的政策夸得尽善尽美。
换句话来说,如何拍好当今皇帝的龙屁股…
对于朱由校来说,每一类人,都是朝廷中必不可少的,他们现在的争论,就是日后朝廷中党争的雏形。
做皇帝的,最看重的便是均衡。
距天期二年的壬戌科殿试只剩下几天,各地贡生们的讨论天马行空,很快就汇聚到了从前各地科考熟“阔”的问题上。
有明一代至今,从进士人数来看,江西、浙江、江苏分列全国总榜前三,而第四,则是低调追赶的福建。
到了万历末年,福建的进士人数甚至超过了江苏,位列第三。
对于江西一省在科考上无可动摇的头名位置,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是,可能是受到了王阳明的鼓舞与“知行合一”理论的刺激。
而江苏呢,恰恰可能也和王阳明有关,因为这里曾是王阳明仕途闪光的发源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家祖上没阔过?
北方人虽然不服气,但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唐代以后,在科举之路上,最阔的永远是南方省份。
在科举上,宋代的江西也不弱,排名仅次于福建和浙江,稳居前三。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的前一百年,江西迅速超越闽浙两省,成为全国最能考的省份,并且长期稳坐第一的宝座。
尤其是赣江中流的吉安府,在前一百年间,居然产生了四百二十六名进士,还有三十三位巍科人,你敢信?
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震惊的是,建文二年和永乐二年连续两次科举殿试中,一甲进士六名,吉安人就包办了五名。
现在大明朝的贡生们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全国科举看江西,江西科举看吉安。
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江西吉安人在科举上,一直是比较有造诣的。
然而在大明朝,你想要当个举人容易吗?
就这回策问来说,西南治夷之问,你光是给皇帝猛拍龙屁就行了?
首先,你拍的要漂亮,还不能太露骨。
如果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