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冲踏了魏军,这才下令紧闭城门。二王也说了,待魏军将士、马匹休整好了,再约时间、地点决战。”
李孝伯、张畅二人都是风度翩翩,站在自家阵前,衣袂飘飘,各为其主、以言辞争锋,不相上下。
双方军士纷纷观看,指指点点、有说有笑,一片祥和景象。
最后二人互相交换礼物,各自回营。
第二天,拓跋焘又派李孝伯送来毡子、盐巴、胡豉等物。
刘骏命张畅以江南水果、蔬菜还礼。
李孝伯道:“魏主说,吾以皇帝之身,已南下深入700里,彭城二王却不肯出城相见。那就罢了!吾还是南下建康,饮马长江、找宋主聊天去。”
张畅道:“请李君转告贵主:饮马长江,可得当心点。民间传言,虏马饮江水、佛狸死卯年。”
李孝伯听后,脸色微变,告辞回去。
接连几天,二人都有见面,互送礼品。并就古往今来、天上地下、人间鬼域的旧事新人畅聊、暗比。
始终不分轩轾。
在李孝伯、张畅打嘴仗期间,拓跋焘派人仔细勘察彭城四周工事、防务。
最终,拓跋焘下令试探性攻城看看。
结果很不理想。魏军一接近城门,墙上箭如雨下,死伤甚多。
拓跋焘下令收兵。然后率领15万大军绕过彭城,去攻打鲁郡府城邹山。即后世山东邹城。
宋国鲁郡太守崔邪利下令打开城门,率全体官员投降。
鲁郡是孔子故里。
该郡的传统是:养兵平乱、不拒外敌。
也就是说,鲁郡的军队只负责维持郡内秩序;如果外国军队打来,鲁郡的官兵则不反抗。
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后世。
东洋兵来的时候也是如此。
拓跋焘受崔浩影响,向来对孔子抱有崇高敬仰。
他这次来邹山,已下令给军队:鲁郡乃礼仪之乡,咱们也不要在鲁郡动粗。前提当然是他们不反抗。
现在,鲁郡军民非常配合,魏军在鲁郡也就没有乱来。
拓跋焘要去对孔子遗迹行拜礼,崔邪利告诉他:凡是孔子遗迹所在,多有秦始皇遗迹。
拓跋焘道:“秦始皇者,一国之君、与吾平级耳!其作为、风范与孔子遗学风牛马不相及,其俗迹岂有资格与孔子共存?”
于是,拓跋焘下令:先销毁秦始皇所留,然后自己再去参拜孔圣遗迹。
命令一出,手下人立即执行。
鲁郡人听说了这事,大都拍手叫好。
因为孔郡人当年迫于始皇淫威,不得不迎合他。
现在有人公开拨乱反正,孔郡人自然欢迎。
不过大家又担心:拓跋焘铲除秦始皇遗迹,自己又留下什么玩意儿。
所幸,拓跋焘有自知之明,没有留下一碑一刻。
因此,鲁郡人对拓跋焘印象极好。
继续阅读
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物,凡是到鲁郡的,都会留下痕迹,希望后人提起孔子时,也能记得他。
鲁郡人在心里都当他们是清泉濯足。
但那些人都是大权在握之辈,鲁郡人得罪不起。只能忍受。
现在来了一个雄主拓跋焘,不但铲除前人遗迹,自己丝毫也没打算留点什么在这里。
鲁郡人如何能不敬佩他?
所以,鲁郡人私下口口相传的英雄人物中,拓跋焘品行排第一。
拓跋焘在鲁郡大肆祭拜孔子,完成了长期以来的心愿后,便率队伍进军下一站:盱眙。
盱眙的名称,最早出现在鲁国国史《春秋》里。此后一直没变过。只不过后世成了淮安的一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