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焘。
——试问除了吾叔侄二人,这世上还有谁、牛掰于斯?
杯盘箸碟、茶盏酒樽、精脍细炙上来,刘骏和皇叔对酌一尊酒后笑道:“皇叔,咱们这有酒有肉、有火炉有毛毡,魏国皇帝却在荒天野地里,咱们也不能太怠慢了。这样吧,来人…”
立即有人从屏后出来。
刘骏:“命人备百只甜蔗、两坛黄酒。包装漂亮一些,那是送给魏国皇帝的礼物。…另外,笔墨纸砚伺候。”
那人应答一声“喏”,行礼后退出。
一旁有侍女开始铺纸、润笔、研墨。
刘骏:“皇叔,您请慢用。侄儿先给魏主写封回信。”
刘义恭:“无妨。王侄你写,老叔我在一旁观瞻观瞻。”
“也好。请皇叔斧正一二。”刘骏道。
“呵呵,贤侄的文和字,老叔早就闻名。轮不到为叔多嘴。”
二人互相恭维着,气氛轻松至极。完全不是兵临城下、被困苑隅的神态。
刘骏稍加思索,便提笔开始缓缓落墨:“魏皇陛下在上,晚辈道民叩礼。欣闻陛下光临,深感荣幸。奈何交战之国,不敢出迎。今遣使呈甜蔗百只、黄酒两坛于陛下座前,聊表敬意。晚辈坐井观天,曾闻驼峰肉美却未得一尝。若蒙赐之,不胜感恩!再拜、顿首。彭城后生骏敬上。”
道民是刘骏的小名。因为对方是与自己父皇平齐的大人物,他故意把自己姿态放低些。
写完,婢女蘸干墨汁,刘骏请皇叔品评。
刘义恭不作点评,只是说“甚好、甚好。”
给拓跋焘送书信、礼物的人选,刘骏心中早有计较:王府长史张畅最合适。
拓跋焘听说徐州刺史府有人来了,就让李孝伯去接待。
张畅来自江州张家,饱读诗书、为人机智。
刘骏十几岁外放雍州刺史时,张畅担任刺史部主簿,精明干练,得到这位小王爷赏识。
李孝伯来自北地赵郡世家,父亲做过赵郡太守。
那个与崔浩很不对付的中书侍郎李顺,是李孝伯堂兄。
魏国覆灭北凉后,查明李顺早年投靠北凉王,成了奸细,因此被处死。不过没有连坐族人。
李孝伯后来还为李顺平了反,恢复荣誉。这是后话。
张畅、李孝伯都是汉人,都是以博览群书、智慧超众闻名。
眼下两人代表敌对国家,沟通起来,话里话外自然藏着机锋。
李孝伯拱手:“先生贵姓?”
张畅还礼:“免贵姓张。”
“哦,原来是张长史。失敬失敬。”李孝伯道。
“看来在下来历瞒不过李尚书大人。”张畅道。
“彼此彼此。阁下不是也知道了鄙人来历吗?”
“哈哈哈…”
“哈哈哈哈…”
二人干笑一阵,李孝伯道:“在下代魏皇接收阁下送来的礼物。也将皇上赐给武陵王的骆驼、貂裘等物交阁下带回去。魏主有诏:太尉刘义恭、安北将军刘骏何不出彭城一见?魏皇我很想与他们二位会会面。朕也没准备攻打彭城,他们怎么如此劳动将士,寒天冻地还让将士们在城头巡逻?”
张畅听了,抱拳道:“在下代武陵王多谢魏主。也谢谢阁下。南朝宋国、北朝魏国,互不相属。魏主诏书效可及魏地、威可令魏臣。不过我家太尉、将军无需奉魏主之诏,只当是书信而已。”
李孝伯无言反驳。于是问:“魏主说了,魏军并不是来攻城,彭城为何紧闭城门、收起吊桥?”
张畅笑答:“两位亲王说,魏皇远道而来,营帐未暖、将士疲劳。而彭城城中十万精锐,人人思战。我家两位主公担心约束不住全城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