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艰难的过程(1 / 2)

教导总队整编和补充的报告军政部很支持,桂率真、宋鸿飞和张谊的心情很不错。
从中山北路军政部那扇庄严而肃穆的大门出来,三人一同前往位于杨将军巷的兵工署拜访俞署长。
在此前关于新武器以及火炮编装等一系列重大事务中,教导总队和兵工署可没少打交道,兵工署的大门对三人来说可谓熟门熟路,卫兵、秘书和很多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们了。
不多时,一位秘书领着几人来到了俞署长的办公室。
俞大维正端坐在办公桌后,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文件,看到他们进来,脸上立刻现出笑容,起身迎了过来。
双方互致敬礼。
“几位可是好久没来了!来,这边坐。”俞大维爽朗笑道,一边热情地伸出双手。
俞大维的办公室布置非常简洁,大方又不失庄重,会客沙发旁边的一面墙壁上挂着一块巨大的黑板,宋鸿飞和俞大维没少在上面演算、作图,一遍遍严密推演。
他们几人和兵工署长俞大维彼此间也早已相当熟悉,谈话氛围极为融洽。
俞大维开门见山说道:“早在战前,兵工署就准备对布朗德60毫米迫击炮进行仿制,奈何战争爆发被迫中断。东洋人又对各国施压,阻止各国向我们输入武器,这批60炮可是费了好大劲才购回来。”
“先由外国货轮运抵越南海防港口,再通过滇越铁路运回国内,一路辗转。120门原装货,108门给你们了,别的部队可都没有呢。”
桂率真毕恭毕敬地道:“俞署长雪中送炭,教导总队全体官兵对此真是感激不尽呐。”
“桂总队长言重了,你我各司其责,都是为了国家抵御外辱嘛。”俞大维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对这批60迫击炮,军委会和军政部很关注在教导总队的列装效果。”
“我军浴血奋战淞沪,大批工业设备和物资得以转移到大后方。但是,仿制国产的计划又再次被耽搁延误了。”俞大维颇为无奈,脸上尽是惋惜之色。
桂率真道:“今天主导编装和战法训练的宋旅长,还有军士营的张营长特意前来详细汇报此项任务的情况。”
俞大维点了点头,道:“两位都是熟人了,说说吧。”
宋鸿飞道:“因人员、训练皆不足,我们把60炮集中编在营属炮排,并扩编为连,方便统一管理、训练和后勤保障,这也是当前条件下的应对办法,战时再拆分加强到连。从军士营目前试点的情况看,效果非常好,连一级火力已能有效抗衡日军掷弹筒。”
“非常好,你们在有限的条件下闯出了一条路子。”俞大维脸上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颔首道,“继续沿着这条路线深入探索新战法,一旦条件成熟,便能在全军推行。”
“只是当前兵工业的现状,到处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大量装备60炮不现实。”俞大维皱起眉头,有些无奈地道,“迫不得已之下,转而紧急仿制日军的掷弹筒,这个制造工艺较为简单,倒是较容易大量生产。”
宋鸿飞转头看向张谊道:“你说一下吧,掷弹筒在一线步兵分队使用的情况。”
“是,”张谊道,“从军士营的编装试验情况看,掷弹筒缺少瞄准装置和稳定支架,属于概率射击,必须极度依赖老兵的经验和感觉,并且命中率极其不稳定,单兵单桶,有时候或许五六发能迫近命中,但更多时候可能一二十发命中一发。”
张谊顿了一下,又道:“所以我们需参照日军掷弹筒的战术,小组编队,以一名技术骨干负责观察、测距和指挥,进行集火射击,方能尽力保证命中。”
宋鸿飞接过话头,接着说道:“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想培养一名掷弹筒射手,需要耗费大量的掷榴弹用于日常训练,但显然我军没有这样充足的弹药供应条件,从实际的装备效果来看,远远无法与日军相比。”
“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