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炮击炮,不仅有瞄准装置和稳固支架,而且对于炮手的训练要求相对较低,训练代价远小于掷弹筒。相同训练水平下,一名合格的炮手采用夹击法基本上可以保证三发就能命中,杀伤力也要比掷弹筒大得多。” 俞大维静静地听着,若有所思。 凝神沉思良久,轻轻说道:“工业转移当中,产能一直受限。弹药供应必须先确保作战的需求,训练条件一时还无法满足。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吧,虽然只是权宜之计,但在当下也是没有其他更好办法的无奈之举啊。” “是。”宋鸿飞和张谊也明白当前的现状。 宋鸿飞接着道:“在团一级或团以上炮兵火力,从淞沪的实战看,由于我军马政落后,又丧失制空权,极大限制了炮兵的发挥。德制75毫米步兵炮、pak37毫米战防炮、20毫米机关炮等装备,虽性能出色,但重量还是太大,不易收放转移,容易被敌火力压制。 他又道:“很多情况下,我军所能依赖的炮火支援只有具备较强隐蔽性和机动性的82迫击炮,尽管迫击炮也具有着自身的优势,但终究达不到身管火炮的压制和破坏效果。” 这是我军炮兵面临的一大痛点,几人都深有体会。 桂率真道:“是啊,总队博福斯炮营的骡马驮载力小,一场淞沪大战连续的行军和作战下来,骡马不堪重负,强行过劳使用造成大批劳累死伤,使用年限大幅缩短,严重影响了机动和作战。” 俞大维无奈叹道:“这就是我军面临的现实啊,既无机械化,也没有达到骡马化。” 宋鸿飞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一线步兵队属火炮的角度,应具备极强的机动性和便捷性,在必要时可以甩开骡马,以人力背负进行短程运输机动,像施耐德m1928型75毫米步兵炮、百禄47毫米战防炮这类重量轻、易分解运输的武器装备,无疑最适合我军的现状。” 俞大维看看宋鸿飞,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道:“说吧,这次又准备给我抛出什么难题了?” 桂率真与宋鸿飞交换了一下眼神,接过话茬说道:“总队扩编以来,新组建的步兵团技术装备严重短缺,尤其是按编制应配备的步兵炮、82 迫击炮以及战防炮,数量亟须得到切实有效充实。” 稍作停顿,桂率真又道:“因此我们建议,如果能够优先考虑以施耐德轻便山炮、百禄战防炮、82迫击炮列为一线部队的制式火炮,方是在现状下更能发挥实效的选择。” 俞大维一一在记录本上记下,微微颔首,道:“对于你们的要求和建议,我原则上是支持的,但很多事情在兵工署这个层级也无法决定。法兰西山炮好是好,可价格也昂贵,并且他们只要现汇支付,不接受以物易货,军政部和军委会也非常头疼。” “军政部和军委会高层机关也要你们多去跑跑,你们是优先装备试点的模范部队,要多探索出新路子、新战法。最重要的是,高层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我兵工署也好有的放矢。” 众人心领神会,他们也都明白,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