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近侍说“你把此扇让他看,再将那家伙做何反应呈报”。
此家臣看了扇之后,并不知道是谁写的,即把此扇撕破。
近侍即将此呈报。
吉茂公曰“将主人书写的东西撕裂,乃是无礼者。令他切腹。”
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义的表现”。
山本常朝也说,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1200年左右,东瀛岛国出了一个名满天下的法师。
他的一生是奔波劳碌的一生,因为他是说艺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师,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学。他的刀如同他的文章一样有名,他到处讲述武士的故事。
讲故事时身旁总有一把琵琶,于是人们就叫他“琵琶法师”。
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在道路上奔波,足迹遍及日本各地。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的刀锈了,但笔却更加锋利。
他的文法如同他手中的刀刃,华丽、任性、痛快淋漓。
他可以惊人的不顾事实,但他的满怀豪情和个人行为的确成了武士最初的形象。
琵琶法师在晚年,为了磨练自己的刀,砍断了上百棵白桦。
而在他有生之年,却未曾找到对手。
那时的琵琶法师未曾找到对手,决不是武士太少,而是他的刀术太高。
在他那个年代,武士已成为一个阶层,在民间已广为流行。
到处可见腰别长刀,头挽发髻、身著真垂的武士浪人。
武士道兴起于藤原氏专权政治背景下的东瀛岛国。
武士的形成是与以天皇为首的中枢制度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发展相关联的。
大化革新以后实行的征兵制随著中枢集权制的衰落也日趋松弛。
东瀛岛国9世纪初改行“健儿制”,而导致服兵役成为贵族的专制,以至军队素质一落千丈。
正于此时东瀛岛国各地庄园兴起,庄园主为了领土和安全,而慢慢分离一些农民去训练。
后来干脆成立了专门负责保卫工作的武士团。
一些寺庙、神社也组织了“僧兵”。
但庄园武装的建立,对地方构成威胁,于是地方势力也组织了武装力量。
一般由当地的富豪组成,称为“郎党、郎众”。
武士势力的出现和加强,从11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地区性武装集团。
无数分散的武士聚集在一地,统一指挥,组成了武士团。
武士团的首领称“物领”下属称“庶子”。
武士团有著极强的宗族观念,坚决实行首领的命令,实行主从关系。
武士在战场上武勇和对主人的献身精神,是武士个人和武士团的基本要求。
这些做法,形成了“武家习气”,“弓矢之道”等新观念。
后来都成为维持武士团组织的重要思想支柱。
武士兴起的年代,正是东瀛岛国从律令社会转变为贵族社会的时期。
也正是封建社会开始占据优势的时代。
所谓武士的兴起,决不仅仅是贵族与武士之间争夺权利的过程。
而且包含了武士从地方富农中产生的新兴力量。
那时,作为地方地主的五武士,把根扎在土地之中。
他们被任命为捕头、押司等,并且拥戴出身名门的武将为靠山。
但事实上直到战国末年,德川幕府初年,“武士道”这个名词才最早见于文字资料。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
为战士设定生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
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等种种